IMG_小貓姐-小貓姊姊-小貓姐姐-林小貓之家-JJSmileCattery-小貓老師.JPG

什麼是黴菌

黴菌的學名是「真菌」,屬於微生物的一種,

微生物依粒子大小與特性可分為 5 大類,分別是濾過性病毒、細菌、

放射菌、真菌(黴菌)及藻類。現有文獻記載,

已知的黴菌有 6 ~ 8 萬種之多。黴菌對於地球生態環境有淨化作用,

在醫藥品及發酵食品的製造上也有其特定功能,對人體並非全然無益。

但是,黴菌對食物、住宅、建築等造成的損害,不但影響美觀,

也不衛生,人體動物更可能因此感染疾病或導致過敏。

黴菌的身體是由細長的細胞排成一列的菌絲組成,由菌絲分生出孢子,

黴菌的顏色是由孢子或裝孢子的袋子顏色來決定的。組成菌絲的細胞,

有的細胞和細胞間有分隔,如青黴菌、麴菌;有的細胞和細胞間沒有橫隔,

如毛黴菌、水黴菌。黴菌屬於真核細胞,它們的進化階段比細菌高,

由像管子一般的細胞組成。它們的細胞裡不含葉綠素,

因此不能自己製造養分,必須附生在別的動植物,或其排泄物、

遺體上面,靠分解這些物體來取得養分,是一種沒有根、

莖或管系區分的原始植物,多數具絲狀構造。

黴菌的生長一定要有可以取得營養、溫暖及潮濕三個條件。

黴菌適合生長在氣溫攝氏 15 ~ 20 度,而且潮濕的地方。

黴菌的孢子在空氣中飄浮著,隨時會附生到各種東西上。

當生長的條件適合時,就會從孢子長出菌絲進行繁殖。

為什麼「黴」有問題

對人體的影響:潮濕的環境最容易使食物及物品發霉,

居住在其中的人可能因吸入黴菌毒素,使呼吸系統受到影響,

導致過敏或其他慢性病。黴菌引發人體病變分為感染、中毒及過敏三種,

透過空氣中浮游菌、孢子或黴菌的代謝物,經由口或食物、

接觸進入體內累積發病,嚴重者損害體內器官、神經功能,導致癌症。

家中的恐怖份子

黴菌是一種普遍存在於生活環境周遭的微生物,喜歡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生長。

皮膚表面、指甲內或頭髮、生殖器等部位,都很容易受到黴菌的感染,

再加上臺灣悶熱多雨的氣候,正適合讓黴菌大量繁殖,

因此皮膚黴菌感染在臺灣是十分常見的疾病。感染皮膚的黴菌包括皮癬菌、

皮屑芽苞菌、念珠菌等,其中又以皮癬菌最多。



食物和環境是誘發主因

台灣氣候濕熱是適合黴菌生長的好環境,尤其是飄浮在空氣中的

黴菌孢子或代謝物,易成為人類的過敏原,引發支氣管哮喘、蕁麻疹、

過敏性鼻炎、結膜炎、腸胃炎、皮膚炎等過敏症。調查發現,

10% 的過敏氣喘患者是黴菌過敏所引起的。近年來許多人的居家室內

都使用溫濕度控制、冷暖氣調節,易導致居家密不透氣、通風不良,

室內濕度維持在70%以上,如此的高濕度極易助長黴菌的繁殖。

因此,台灣具有過敏體質的人,極易產生各種過敏症狀,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。

控制室內的濕度,是抑制室內環境黴菌及黴菌孢子生長的最有效途徑。

清潔和保持乾燥,是解決黴菌問題的關鍵。下列的一些措施可供參考。

清潔時注意溫暖潮濕的地方,例如廚房、浴室等。特別留意冷氣機的出水口、

水槽的排水孔、冰箱的底盤、浴缸等,是否有黴菌或漏水情形產生,

通常黴菌可以靠嗅覺聞出來。辦公室的窗邊、牆壁、天花板、

植物盆栽是黴菌容易藏匿的地方,清潔時要特別留意。牆壁上可見的黴菌孢子,

可用海綿沾取稀釋過的漂白水擦拭,也可在溫水中滴一點白醋或檸檬汁,

成為天然除霉劑。如有衣物、袋子遭黴菌污染,可在 1 加侖的熱水中,

加入 1 小杯的檸檬汁和 1 小杯鹽巴,以布擦拭,可以清除霉污,記得要在通風的戶外清洗。

清潔時請打開窗戶及戴上手套或口罩,以免引起過敏反應。潮濕季節時,

請使用空調和除濕機。家裡應保持良好通風,最好在廚房和浴室裝設通風扇。

此外,維持室內濕度穩定,且最好保持在40%以下,以防止黴菌產生。

如果清除後,黴菌仍然持續生長,表示可能有漏水的問題,

要進一步檢查管線、天花板及地板,並請專人整修。對黴菌過敏的人,

要注意如三溫暖、古董店、溫室花園、農場、工地、花店等場合。

黴菌感染在任何時候都會發生,尤其是對於免疫功能被嚴重削弱的人

如正進行化療的病人),一旦遭到黴菌感染可能非常嚴重。

感染黴菌後要保持營養均衡的飲食,少喝酒(因為酒會損害免疫系統)。

唯有完好的皮膚、正常的免疫系統及必要的防護措施,才能夠防阻黴菌的入侵。

262108064_105056075354280_718290617359782903_n.png

arrow
arrow

    小貓姊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