貓的上呼吸道感染
您有遇過家裡的愛貓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嗎?
不但拼了命打噴嚏,甚至還會流口水,
嚴重時整個眼鼻部都沾滿了膿樣的分泌物,
並痛苦地張口呼吸,
這些症狀就表示您的愛貓感染了貓科疾病裡的
貓上呼吸道感染。整體而言,
上呼吸道感染於貓病的診療上佔著極重要的一部份,
包括貓卡里西病毒、貓泡疹病毒、貓披衣菌等傳染病,
目前上呼吸道與下呼吸道並無明確的解剖位置定位,
但一般的認定大多包括鼻孔、鼻腔、鼻甲骨、副鼻竇、鼻咽、口咽、
咽喉,有時也將氣管(trachea)列入。
此三種傳染病若未於發病初期加以治療控制,
或者貓咪本身有免疫功能障礙時,
這樣的疾病當然也是有可能長驅直入,造成嚴重的肺炎。
病原
臨床上最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就屬貓卡里西病毒、
貓泡疹病毒、貓披衣菌三種。
流行病學
病原會出現於發病貓的鼻、眼及喉嚨的分泌物中,
但大部份是經由鼻子的接觸、打噴嚏、食入病原污染的食物而傳染,
而打噴嚏這種傳播方式的距離約為一公尺。
主要以下列三種途徑傳染:
1、直接經由急性感染的貓傳染至具感受性的貓:
這種方式須視具有感受性的貓的數量是否足夠,
及它們之間是否有足夠的接觸機會而定。
2、經由病原持續存在於環境而感染:
雖然病原存活於環境的時間有限,
但確足以讓其它的貓發生間接性的感染,
特別是在密集飼養的貓群中,
可以經由被分泌物所污染的籠子、食盆、清潔用具、
或人而感染。
3、經由病況復原的貓持續排出病原而感染,
就是所謂的帶原者。
臨床症狀
1、打噴嚏、鼻分泌物、結膜炎、結膜水腫、
畏光流淚、膿樣眼分泌物、角膜炎等:
感染的幼貓常常會因為膿樣的分泌物
而將上下眼瞼黏合住,且裡面會蓄積膿汁,
若不儘快治療處理,則可能造成嚴重的瞼球黏連、
角膜潰瘍、全眼炎、甚至角膜穿孔破裂,
所以貓上呼吸道感染是造成幼貓目盲或失去眼球最主要的原因。
2、口腔、舌頭潰瘍:披衣菌並不會造成這樣的症狀,
一旦貓咪出現這樣的症狀時,
就必須考慮卡里西病毒及泡疹病毒的可能,
貓咪會出現硬頷及舌頭的潰瘍,
而這樣的潰瘍是會造成嚴重疼痛的,
所以貓咪就算有食慾,也會因為因為口腔的疼痛
而拒絕進食,並會出現流口水的症狀。
3、其它: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:沉鬱、發燒、
咳嗽、呼吸困難等。
治療
治療還是著重對症療法,當有細菌的繼發性感染時,
於上呼吸道常常會分離出混合有兼性和厭氧性的細菌,
應根據抗生素敏感試驗來選擇抗生素,
或者直接投與廣效性抗生素,
於疾病的早期給予良好的護理,除了眼藥的使用之外,
應將眼鼻分泌物勤加去除,
以棉花沾無菌生理食鹽水或
硼酸水來清除黏附在眼睛周圍的分泌物,
以小號的棉花棒沾溫水或溫生理鹽水來去除
黏附在鼻孔周圍的鼻分泌物,並餵予味道強烈的食物,
以上的這些護理可以使得感染貓嗅覺稍微恢復,
進而刺激其食慾,一般而言,只要患畜能進食的話,
預後都相當不錯。
一般在臨床上對於貓的上呼吸道感染
( 泡疹病毒、卡里西病毒、披衣菌等 )
是不須加以區別診斷的,因此眼藥的選擇大多採用不含類固醇的
眼藥膏或眼藥水,
而口服l-lysine離胺酸則對泡疹病毒感染有良好效果,
也建議一併給予。
控制
「帶原」母貓不應做為種用,
因為分娩或泌乳的緊迫狀況常常會使得病情惡化,
使病毒於咽喉排出,並感染新生仔貓。
傳染的防治主要是依賴適當的飼養管理,
基本的原則為以控制良好、
通風良好的環境來將緊迫狀況減至最低,
將出現的病原稀釋至最低的接觸濃度,
新進的成貓或仔貓應隔離觀察至少兩週;
因為母貓可能成為「帶原者」,且不容易測得,
因此仔貓最好在四週齡時斷乳;
每一個貓籠應至少隔一公尺以上,
並且有所屏障,搬運籠子時應帶用手套,
並且每一籠子都必須更換手套或消毒後再使用。
現今台灣引進的五合一疫苗內都已包含此三種病原的預防,
幼貓應於二月齡時接種第一劑,於三月齡時接種第二劑,
爾後每年補強一次。
請盡速就醫 若有其他相關疑問請洽小貓姊姊 小貓姊會與您分享照顧經驗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