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給貓咪1+1大於2的保護,更可在注射一週後即快速啟動核心疫苗保護力;
其中貓白血病疫苗採用獨家的金絲雀痘載體科技製成,
不需要佐劑刺激就可以誘發身體產生足夠的免疫反應,
與傳統含佐劑白血病疫苗相比更能有效預防病毒血症,
效力以及安全性同時兼具,是專為貓咪量身訂做的無佐劑五合一疫苗。
貓注射部位腫瘤(FISS)
貓注射部位腫瘤 (Feline Injection-Site Sarcomas, FISS)
為貓隻注射後最嚴重的不良反應之一 FISS是種極具侵犯性的腫瘤,
生成於注射部位,轉移率為10%~28%。該疾病完整致病學尚待更多研究,
然而慢性炎症反應被認為是引發惡性腫瘤形成的原因之一。
含佐劑疫苗造成注射部位密集炎症反應,進而生成FISS的機率較高。
馴化活毒與基因重組疫苗因不含佐劑,炎症反應較和緩,FISS發生率相對較低。
目前FISS治療需大範圍徹底切除避免復發,並搭配放射線療法與/或免疫療法預後更佳。
預防貓注射部位腫瘤,需謹慎選擇疫苗種類和注射部位。貓用疫苗應選擇無佐劑、
馴化活毒或基因重組疫苗而非含佐劑疫苗;
且疫苗應避免注射於肩胛區,而是考慮手術可完整切除之部位,
並教導貓飼主於注射後密切觀察注射部位。
許多國際疫苗建議方針如世界小動物獸醫協會(WSAVA)、
歐洲貓病諮詢委員會(ABCD)
以及美國貓病醫學會(AAFP)皆建議
盡可能為貓隻施打無佐劑疫苗來減少局部發炎反應。
1991年美國研究顯示,隨著狂犬病疫苗和貓白血病疫苗使用頻率增加,
貓注射部位腫瘤發生率提高,因此這類腫瘤一開始被稱為疫苗相關腫瘤
(vaccine-associated sarcomas, VAS),後續發現注射藥物也可能造成此類腫瘤,
故將此類腫瘤重新命名為貓注射部位腫瘤(FISS)。
儘管在貂及犬發生過零星案例,但貓注射部位腫瘤仍為貓隻特有的疾病。
世界小動物獸醫協會疫苗指南中建議之施打部位為貓隻腹側,
因此處若發生FISS較易徹底外科切除,而此部位也較為大多數貓隻可接受之注射部位。
此外,詳細記錄施打部位亦十分重要。除了選擇合適施打部位,
以下幾點也可降低注射部位發炎反應:盡可能避免接受皮下注射,
或避免在皮下注射具刺激性物質。
肌肉注射更應避免,因此部位腫瘤較難徹底移除。
與含佐劑疫苗相比,應選擇無佐劑疫苗。
基因重組金絲雀痘病毒疫苗,已被證實在注射部位引發的炎症反應較緩和。
貓注射部位腫瘤侵犯性高,轉移率也高,
早期診斷與治療是控制此疾病之基本原則。
獸醫師應教導貓飼主監控注射部位,觀察注射後是否有腫脹或腫塊以早期發現與治療。
美國貓病醫學會建議之貓疫苗施打部位